2012年3月29日星期四

急性冠心病 或最有效治疗法

我们一般所知道的冠心病疗法,分别有: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但你是否知道,或最有效治疗急性冠心病的方法,会是哪一种?
经皮冠脉疗法——新支架
本地太子阁医药中心心脏病学专科大医生叶贻源博士,向马来西亚人民推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所带来的好处,还有即将引进国内的全新支架。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4月为止,马来西亚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死亡人数,占了总死亡人数的22.18%,属死亡率极高的疾病之一。因此,我们不可不防,也要了解新的治疗技术对挽救生命的重要。
什么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简称:PCI),在国外已很普遍,只是我国民众还未意识到,它其实是最有效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有效减低冠心病带来的伤害之余,当然还可降低死亡风险!
所谓的PCI疗法,亦称作“气球血管扩张手术”(Balloon Angiopasty),意指用经皮穿刺的手法,将带有球囊的扩张导管,穿入至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然后再冲气加压使球囊扩张。
这能使狭窄的血管腔扩张,进而增加冠脉血流量,并改善局部心肌血液供应,为减少血管再恢复狭窄状况,一般上,医生都会在被扩张的血管部位,再放置一个支架去支撑它。
叶贻源解释:“支架是极精细的金属丝网,它共分成很多种类,并拥有不同的属性、好处与坏处,每个人对不同支架的接受度不同,所以,应由专业的心脏科专家,为你挑选合适的支架。”
但,不管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抑或冠状动脉搭桥术,最后都要服用一段时间的药物。
什么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另一方面,所谓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意指取一段腿部的自体大隐静脉、内乳动脉,又或是手腕部的桡动脉,在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堵塞病变的远端之间搭桥。
它能使主动脉的血液通过移植的血管,供应到冠状动脉的远端,以恢复相应心肌的血液供应,改善心肌缺血状态,并解除心绞痛症状。
简单而言,即是在冠状动脉的近端和远端之间,建立一条通道(桥),使血液绕过狭窄部位达到远端。
是否必须进行手术
这是否表示,所有冠心病患都需要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手术?其实不然。
根据叶贻源的说法,如果有两支以上冠状动脉有严重狭窄症状(70%以上)的患者,最好选择做“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手术。
尚若是两支以上冠状动脉的狭窄度大于50%,又或是三支血管高度狭窄(Severe three-vessels-disease)的冠心病患,则不一定要做“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手术,亦可选择冠状动脉搭桥术。
唯有轻微症状的患者,方可舍弃两种手术疗法,仅采药物疗法。
冠心病,如何形成?
为让人们更了解冠心病,叶贻源也为它的形成,做了简短的解释。
冠心病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脏病,当脂类或其它物质,在心脏血管(冠状动脉)沉积,并形成胆固醇斑块后,这些重要的血管,即会发生狭窄或闭塞状态。这个过程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这种情况能使血液运行不顺畅,令心肌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进而引起心绞痛,导致心肌受损或坏死,这就是所谓的心肌梗塞,最后甚至会令心跳停顿而死。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有心绞痛症状时,应尽早去做身体检查。
如何才算是心绞痛?
心绞痛,这三个字很常听见,但却很少人搞得懂,该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心绞痛。
其实,心绞痛的症状表现不同,最典型的应是压榨紧缩、压迫窒息、沉重闷胀性疼痛,并非如刀割般的抓痛,抑或短促的针刺样疼痛、触电疼痛等,甚至是昼夜不停的胸闷感觉。
偶尔,患者颈部、下巴、背部或手臂,可能亦会感受到相关的疼痛,并造成患者大量出汗、恶心或呼吸急促等症状。疼痛或不适感,开始时较轻并逐渐剧增,然后再慢慢消失。
图解——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过程

图 1:首先,将带有球囊的扩张导管,穿入至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

图 2:接着,即可冲气加压使球囊扩张,进而撑开其狭窄部位。

图 3:为避免动脉恢复狭窄症状,医生会在扩张的血管部位,再放置一个支架去支撑它,数量和尺寸视个人情况而定。

图 4:最后,再把导管抽出,留着网状支架即可。
支架讲解:
叶贻源强调,目前常用的支架有三种,即传统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s,BMS)、药物涂层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和生物工程抗体支架(Bio-engineered Stent,BES)。
传统金属支架
涂层:没有。
原理:植入心血管后,即时将血管阻塞的部分扩阔,令血液能再次畅通运行。
好处:价格最低。
弱点:因支架植入后,心血管内壁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小损伤。在自我修补过程中,有机会出现血管内膜增生的现象,有如伤口愈合后结痂增厚一样,令放置支架的部位再度狭窄。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期限:一个月。
药物涂层支架
涂层:药物涂层。
原理:第二代心脏支架,植入后慢慢释放药物,并渗透入血管内壁,抑制血管的细胞增生,减少再狭窄的病变发生。
好处: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促使血栓形成的机率,大幅降低。
弱点:伤口愈合的过程减慢,增加形成血栓的风险。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期限:最少12个月。
生物工程抗体支架
涂层:抗体涂层。
原理:第三代心脏支架,支架上的抗体涂层,能吸附血液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加快支架表面自然修复成为内皮,有效加速伤口愈合,降低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机率。
好处:伤口愈合的速度快,血栓形成的机率,更是大幅降低。
弱点:手术后的第一年内,引发再狭窄的病变问题,比药物涂层支架更高。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期限:一个月。
在表中所提到了两种副作用——再狭窄(Restenosis)、血栓形成(Thrombosis)。
前者属于成功介入治疗手术后,受治疗的部分损伤后的愈合反应,造成血管腔的再度狭窄或阻塞;后者则是血液中的有形成份,在血管里或支架区形成了血凝块。
两者相较之下,血栓形成更容易造成死亡(45%),若遇上再狭窄病变,通常只需另施手术即可。
引进双治疗支架
同时,叶贻源今次要介绍的是创新支架——双治疗支架(Dual Therapy Stent,DTS),即将在2012年中旬引入马来西亚。
直接取字面上的意思,所谓的“双治疗”意指,它融合了两种支架的属性,即药物涂层支架和生物工程抗体支架,这两种支架都有其优缺点,两者的融合正好有互补作用。
因此,全新的双治疗支架,或能成功解决“再狭窄”病变问题,更加提升伤口的愈合能力和安全性,病者能有期待。
冠心病迷思!
你是否还认为,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患上冠心病?我们经常说:冠心病已开始年轻化。其实,应该说病发期已越来越早,因为从我们在两岁开始,冠心病,其实就已潜伏在我们的体内。
它的形成是一个极缓慢的过程,从二十多岁开始,人的血管就有可能出现粥样硬化病变,能够诊断出冠心病时,相信已有五、六十岁。但是,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些外在因素。
我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都是让冠心病提前来报到的因素,所以说,预防冠心病应从孩提时期做起,不要仗着自己年轻就肆意挥霍,正常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很重要!



资讯来源

http://www.nanyang.com.my/node/433003?tid=49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