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2日星期四

情绪治疗:“共情性”的陪伴

对于在车祸现场亲眼目睹母亲和姐姐意外去世的小莉而言,我能扮演的角色就是静静陪伴着他,而不是借由治疗再勾起她伤痛的回忆!
我鼓励小莉的父亲让小莉的阿姨、姑姑或女亲人多和小莉接触,让小莉可以把想念母亲的感觉投射在他人身上。我也鼓励小莉身边的人像往常一样和小莉沟通,不提起母亲或姐姐的事,除非小莉自己想要谈。
当小莉第二次来到诊所时,我也很自然地问小莉,她有什么想和我谈或玩?
小莉没说什么,只是到画板那里,又开始画画。这次,她很用心的画。她画了大男人和一位小女孩在看电视。当她画完了,我问她想和我说说她所画的作品吗?小莉摇摇头,只说想出去找爸爸。
我就让她出去了。
不应该压抑
从心理角度来说,当一个人陷入极端的哀伤时,他(她)的难过、哭泣是不可避免,不应该压抑。当哀恸者因失去亲人而陷入悲伤情绪时,陪伴者不要因为怕让哀恸者过度难过而告诉哀恸者:“不要哭了”、“不要难过了”。
其实,这时候“共情”的去聆听哀恸者诉说他伤心欲绝的心情、难过痛苦的回忆,或内心的遗憾与歉 疚感等等,才是协助哀恸者走过悲恸过程的重要开始。 陪伴者在安慰哀恸者时的最主要的原则是:尝试去了解、去接触哀恸者此时的心情,并给予“共情性”的陪伴、关怀、回应与照顾。所以,在小莉身上,我尊重她的 决定及选择,也没逼她一定要告诉我她所画的内容。
感受对方的感受
所谓“共情性”的陪伴,可以是陪着他默默的哭泣、陪着他去对老天的残酷无情表达愤怒与抗议、陪 着他去谈内心的痛苦与遗憾等感受、陪着他去说出内心的自责与对死者的歉疚感、或给予他真诚拥抱安慰等,也可能是当哀恸者表示想一个人静静哀伤思时,陪伴者 默默的陪在一旁等等。当我们能够去接触哀恸者当时内心的感受时,往往我们就能做出“共情性”的回应。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正常的情况下,哀恸者的忧伤会逐渐平复,生活和人际交往也会渐渐恢复正常,仿佛时间治疗了悲伤,哀恸者也就逐渐的从悲伤哀恸的历程中复原了。
通过涂鸦治疗小莉可以慢慢的走出这哀恸及父亲需要辅导来安慰支持他。



资讯来源
 
http://www.nanyang.com.my/node/436726?tid=49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