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9日星期日

黄疸

黃疸又稱黃膽,俗稱黃病,是一種因人體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高,所引起的皮膚、黏膜和眼球鞏膜等部份發黃的症狀。某些肝臟病、膽囊病和血液病經常會引發黃疸的症狀。通常,血液的膽紅素濃度高於2-3mg/dL時,這些部份便會出現肉眼可辨別的顏色。

膽紅素的代謝

當血液中的紅血球死亡,紅血球中血紅蛋白的血紅素會於肝臟的庫弗氏細胞(Kupffer cells)及脾臟被轉化為膽紅素。膽紅素經肝臟處理後,隨膽汁分泌至十二指腸,最後透過消化系統,與糞便一同排出體外。

成因

黃疸症可根據上述的血紅素代謝過程分為三類:

    * 肝前性黃疸/溶血性黃疸:當大量紅血球被分解時出現的黃疸病症。
    * 肝源性黃疸:當肝臟無法正常處理膽紅素時出現的黃疸病症。
    * 肝後性黃疸:當肝臟無法正常排除膽紅素時出現的黃疸病症。

新生嬰孩的黃疸症

可能原因:
    * 新生兒溶血症
    * 巨細胞病毒
    * 弓形蟲
    * 梅毒
    * 膽總管阻塞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